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新闻中心

联系我们/CONTACT US

  • 公司地址:山东省淄博市高新区开发区北路48号
    客服热线:400-0533-667
    公司电话:0533-3919979
    公司传真:0533-3913889


关注我们/WECHAT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央企行动大咖观点集锦来了

3月15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研究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举措。会议提出:要深化电力体制改革,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对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全球都没有类似的电力系统建设先例,因此必然面临一定挑战,但如果能建成建好,我们就掌握了全球碳中和革命的主动权。那么,对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能源央企大佬和行业专家是如何看待的呢?行业的挑战和机遇又在那呢?
01
国家电网:加快抽蓄建设

 
 3月19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京召开发布会,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辛保安出席会议并讲话,发布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抽水蓄能开发建设重要举措。
1.优化布局、加快开发。落实国家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充分满足新能源发展需要和区域、省级电网调峰需求,积极推动抽水蓄能电站科学布局、多开多投,力争“十四五”期间在新能源集中开发地区和负荷中心新增开工2000万千瓦以上装机、1000亿元以上投资规模的抽水蓄能电站。
2.广泛合作、互利共赢。向社会开放国家电网拟建抽水蓄能项目,合作模式一厂一议、灵活选择,社会资本可参可控。对于有意愿有能力的社会资本,可由社会资本控股并建设管理电站,与社会各方力量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合作共赢。
3.精心组织、优质建设。统筹设计、施工、监理、制造力量,推进标准化设计,提升机械化施工水平,深化全过程节约集约,优化建设工期,保护生态环境,把每个电站都建设成为优质工程、生态电站。
4.科学调度、高效利用。发挥电网统一调度优势,推进“新能源+抽水蓄能”联合调度,最大限度提高抽水蓄能和新能源的协同效益。积极促请完善电站价格形成与疏导机制,科学控制造价,提高利用率,推动抽水蓄能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抽水蓄能参与电力市场路径,促进抽水蓄能更加灵活参与系统调节。
5.尽责尽职、专业服务。全力创造便利条件,为经营区内抽水蓄能电站提供并网服务,确保电站及时并网、尽早发挥作用。充分发挥公司建设、运行、管理优势,积极为各类抽水蓄能电站提供专业化服务。
6.自主创新、联合攻关。联合设备制造业、工程建设单位,依托电站群,集中攻克变速机组、40万千瓦以上大容量机组、机组出口开关国产化等技术难题,带动抽蓄装备制造 业向高端迈进,带动工程建设水平提档升级,实现抽水蓄能电站关键技术的自强自立。
 
02
南方电网:更大规模推动新能源发展、更大力度推进“新电气化”、更大范围推动跨省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

 
为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3月18日,南方电网公司发布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方案,提出五大方面21项重点举措,将更大规模推动新能源发展、更大力度推进“新电气化”进程、更大范围推动跨省区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等,勇当绿色生态发展先行者,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03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孝信:

推动能源转型发展、构建以新一代能源系统为核心的新一代电力系统应包括以下特征:可再生能源等非化石能源发电为主(发电量占70%~80%以上),骨干电网与分布式电源结合,主干电网与局域网、微网结合。
 
04
中国华能集团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舒印彪:新型电力系统有四方面基本特征

 
第一,广泛互联。“要形成更加坚强的互联互通网络平台,发挥大电网优势,获取季节差互补、风广水火互调和跨地区、跨领域补偿调节等效益,实现各类发电资源充分共享和互为备用。”
 
第二,智能互动。“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电力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信息化、智慧化、互动化,改变传统能源电力的配置方式,由部分感知、单向控制、计划为主转变为高度感知、双向互动、智能高效。”
 
第三,灵活柔性。新能源要能够主动平抑处理波动,成为电网友好型电源,要具备可调可控能力,提升主动支撑性能。电网要充分具备调峰调频能力,实现灵活柔性性质,增强抗扰动能力,保障多能互补,更好适应新能源发展需要。
 
第四,安全可控。以实现交流与直流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建设新一代调控系统,筑牢安全三道防线,有效防范系统故障和大面积停电风险。
 
清洁低碳转型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各国科技企业界开展更加广泛的国际合作,共享合作成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实现产学研协同,加快突破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基础前瞻领域重点攻关高效率、高安全的大容量储能,氢能及燃料电池,高效光伏发电材料、新型绝缘材料、超导材料等技术。在工程应用领域要攻克CCUS高效率、低成本的新能源发电,大规模海上风电、虚拟电厂、主动需求响应等电力系统技术。

 
05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高级顾问韩文科:

 
以新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这个概念明显更到位,目标更明确。过去提到的“高比例的可再生能源”,但高比例到底是多少,其实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这会让煤电留一些“尾巴”。而在“新能源为主的电力系统”下,煤炭基本被排除掉了,电力系统一定会以新能源为主,否则无法实现净零排放。
06
清华大学能源互联网创新研究院工程应用研究室主任赵东来:
现有电力系统并不能简单地以线性发展方式演变到更高阶段的新型电力系统,现有技术体系还不足以支撑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

(一)从现有电力系统迈向新型电力系统的技术演变推演
 
1、从确定性系统演变为强不确定性系统
首先,电源端具有强不确定性。
其次,负荷端具有强不确定性。
再次,电力潮流具有强不确定性。在较少新能源并网时,由于负荷变化相对有规律,传统电力系统“源随荷走”的运行方式相对固定。而在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中,由于在源端和荷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电力系统运行的“边界条件”将更加多样化。输电网的联络线潮流可能跟随新能源的出力波动而大幅变动(甚至双向流动),配电网的分布式新能源与虚拟电厂也会改变电力潮流。
2、从机电装备主导向电力电子装备主导的演变
新能源的并网、传输和消纳在源-网-荷端引入了更多电力电子装备,电力系统呈现显著的电力电子化趋势问题。因此,电力系统基本特性将由旋转电机主导的机电稳态过程为主演变为电力电子装备的电磁暂态过程为主。
 
现有火电、水电等传统机组采用同步电机,具有较强的机械惯性,因此,电力系统具有较大的时间常数(秒-分钟级),系统频率以工频(五十赫兹)为主。而电力电子装置具有低惯性、低短路容量、弱抗扰性和多时间尺度响应特性,导致电力电子化电力系统时间常数更小(毫秒级)、频域更宽(几百赫兹)、安全域更复杂。在多种扰动情形下系统的机电暂态和电磁振荡等多重因素交互影响,例如,目前新能源基地出现的暂态电压支撑不足、风电机组并网的高/低电压穿越停机脱网、宽频振荡、多馈入直流换相失败等都是电力电子化系统的具体表现。
 
3、从单一电力系统向综合能源系统演变
 
(二)现有电力系统技术体系的不足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新能源出力不确定性强,具有随机性、波动性、反调峰特点,“极热无风”、“晚峰无光”、 “大装机、小电量”成为行业弊端。从现有电力系统向新型电力系统演变,将会面临重要的技术挑战,现有技术体系还不足以支撑未来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主要不足体现在:
(1)电源和电网规划统筹协调不够。送端配套电源建设滞后和受端电网承载能力不足。电网结构尚不能完全满足大范围资源配置以及分布式广泛接入的需要。
 
(2)电力系统平衡能力严重不足。
 
(3)电力系统调节控制能力不足。系统运行中已经出现了动态无功支撑不足、频率调节和稳定不足、短路电流超标、传统同步稳定和新形态稳定交织等安全问题。此外,大量新兴的分布式发电的“弱调度”或“无调度”特点,导致电力系统协调运行控制难度持续增大。由于“数据烟囱”,贯通“发电-电网-用户”全环节的数据链条没有打通,数据驱动型的新一代调度体系的基础还没有完全建立。
 
(4)电力装备支撑能力不足。面向新型电力系统电力电子化的特性,现有输变电设备的适应性亟需升级,需要向更敏捷、更智能、更高承载能力方向发展。特别是现有电力系统用电力电子器件过载承受能力低,在物理上决定了装备与系统的脆弱性,急需提升器件水平。此外,大容量储能系统的实用化水平亟需提高,成本、安全和效率仍是储能大规模推广的主要障碍。
 
(5)电力系统基础理论体系亟需提升。传统电力系统技术体系不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和电力电子装备发展的问题逐步显现。在规划层面,电力电量平衡以及容量充裕度的概念与方法应由目前确定性的思路向概率性的思路转化。在运行层面,需要深入掌握电力电子动态特性,提高复杂环境下的系统分析手段。
 
07
华南理工大学电力学院教授陈皓勇:渐进式推进

 
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体制机制的变革,但它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只能是渐进式推进。
建设适应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配套机制,一是要对电力市场机制提出新要求,需要开发深度调峰辅助服务(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辅助服务)品种。二是对碳排放权交易和市场提出新要求,需要深入研究碳排放权与绿证、碳金融交易市场、电力市场、可再生能源配额制之间的关系,并力争在体制机制方面有所突破。



 
08
国网能源研究院尹明:应搞清楚“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中的“新能源”指的是什么
这次中央财经委会议明确提出了“以新能源为主体”,而不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以清洁能源为主体”或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说明中央是有所考虑和部署的。根据《中国电力百科全书(第三版)新能源发电卷》,新能源一般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加以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以及二次能源的氢能。已经广泛利用的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等能源,成为常规能源。上述解释突出了“新能源”的两个本质特点——特点1:新能源是基于新技术基础上的;特点2:新能源是可再生能源。笔者对特点1是完全同意的,而对于特点2持保留意见。
 
新技术具有显著的时代特色和创新性,不同时代的“新能源”的内涵和具体能源类型差异巨大。
 
尹明认为,不应该将“新能源”局限在“新技术+可再生能源”,而是更应该强调其基于新技术和清洁的本质特点,即“新技术+清洁能源”,应该包含基于新技术的可再生能源,也包含基于新技术兼具清洁特点的非可再生能源。否则,我国能源技术发展很可能会被“新技术+可再生能源”所局限、所羁绊。
 
因此,尹明认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一个更加强调技术创新、更加强调清洁发展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开放式战略任务和总体要求。技术创新是对新能源的内在要求,清洁发展是新能源的外在表现。
09
国网综能公司王康:

 
全新提法,意味着新能源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未来的电网建设、常规电源发展、电力市场机制的建立都将服务于这一主题,也重申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对于实现双碳目标的中心作用。但未来处于主体地位的新能源,与作为能源互联网中枢平台的电力系统如何协同发展,仍面临很多的问题和挑战。